實驗量要多少cc.
另外一個FAQ.
原始連結:http://anes.dxy.cn/bbs/topic/9505099
實驗量的問題,有舊帖出自:http://www.asaqc.net/bbs/topic.cgi?forum=31&topic=896&start=0#11 (已經連結失效)
轉載部份內容:
『實驗量的目的:
1. 測試是否血管內注射
2. 測試是否椎管內注射
(3. 評估每神經節段阻斷的平均劑量)
公認的目的只有前兩個,第三個只是附加價值,不能反客為主,因此實驗量含有兩個組成,局麻藥與副腎上腺素,局麻藥劑量足以測試是否椎管內注射,但劑量不足以測試是否血管內,故加入epinephrine,由心跳或血壓增加的程度來判定。一般認知的3 ml實驗量是含有20萬分之一的2%Lidocaine溶液,局麻劑量為60mg,若是椎管內注射,腰麻平面不會超過上胸平面,而epinephrine 劑量為15 microgram,可在1分鐘內上升心跳20 bpm;但這在產科麻醉就要有所調整,因為剖宮產的劑量為60~75mg,因此,需將局麻濃度降低,採用1.5% Lidocaine 3ml 45 mg,一樣內含15 microgram epinephrine,但心跳的判定改為10 bpm;作法上,可將1%Lidocaine 與2%Lidocaine 20萬分之一對半稀釋。若是使用其他種類的局麻藥物,因無含epinephrine配方,可能需要自己手動調配。
因此,由上帖中所謂的2ml,與5ml,若不說明內含的局麻與epinephrine劑量,是無法判定是否恰當。2 ml的問題比較小,只是要配含有15 microgram epinephrine溶液,實務上較麻煩;5ml的問題較大,打入血管內還不致有危險,打入椎管內劑量就過大了,另外,若打入硬膜下空間,也有可能發生嚴重的併發症;
1.硬膜外異常平面兩例
2.Lumbar epidural blocks: a case report of a life-threatening complication.Arch Phys Med Rehabil. 2000 Dec;81(12):1587-90.
3.Inadvertent subdural spread complicating cervical epidural steroid injection with local anaesthetic agent.Anaesth Intensive Care. 2003 Oct;31(5):570-2. (5 ml 0.5% bupivacaine)
故,實驗量是不需要超過3ml的。』
回覆二:
覆KOMM:
沒有說只靠15 ug epinephreine的試驗來預防血管內注射,回抽是第一步,試驗量是第二步,少量,間歇注射是第三步,觀察病人反應是第四步,臨床上沒有一個百分百的方法可以預防(醫學中哪一個有百分百的東西呢?),透過多重手段,將發生率降至最低,將嚴重度減至最輕,這就是最好的(optimal)策略。
文獻上有關epinephrine在非懷孕患者當作intravascular injection marker的 ramdomized controlled trial有十幾個,敏感性sensitivity雖然不能達到100%,但特異性specificity卻可接近100%,也就是說它具有篩選(應該是偵測的筆誤)可疑血管內置針或置管的能力。
Ropivacaine 取代 bupivacaine後,常規添加於lidocaine的epinephrine就被輪替了!?(可憐我們還在用lidocaine),可以去文獻搜尋看看,有多少例ropivacaine打到血管內引起局麻毒性的。
對於蜘蛛網膜下注射偵測,比較沒有爭議,差異只在於劑量,而可以用60 mg或更低的劑量,為什麼要用 100mg,哪一種的安全閾值較高呢(safety margin)?
選用5ml的劑量,對於血管內注射,不一定會有中毒的前驅症狀,且是主觀的描述,需要病人配合,premedicaiton, 病人的情緒,性格,心理狀況都會影響判讀結果,依您的語意,依稀是要靠它來證實是硬膜外注射,或者評估皮節分佈範圍,這個在前帖也說明了,試驗量的目的公認的只有兩個,第三個只有此地才有的作法,文獻上沒看過,不能反客為主,如果一定要這樣,不如將5mL分兩次打,第一次3ml, 大概兩分鐘內可以知道是否打錯位置了,余,2ml, 或3 ml 再打入,是不是也達到您的目的,但卻較安全呢。
醫學是一種藝術,應用之妙,存乎一心,但有前提,其一,不能逸離臨床規範,其二,要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要能『放』,就要有『收』的準備與能力。
回覆三:(題外話)
感謝masheng版主辛苦的整理。
例一與二,顯然是圓錐體刺傷,例三,是馬尾症候群,例四,資訊不明,不好定位。第三例比較有趣,試分析如下:
病例三
女29歲,因子宮肌瘤擇期在連續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宮肌瘤核除術。病人入室,常規監測,右側臥位,選擇L2-3間隙穿刺,硬膜外針順利進入硬膜外腔,送管順利,注入2%利多卡因5ml,5分鐘後無腰麻現象,再次注入2%利多卡因5ml,5分鐘後再次注入5ml, 同時經硬膜導管泵入3%氯普魯卡因溶液,每小時10ml,30分鐘後麻醉平面上界達T2,停用氯普魯卡因溶液泵入。
術中出現血壓下降,上肢發麻等感覺,給予麻黃素處理。手術順利。
術後6小時,病人雙下肢感覺運動恢復正常,術後次日,拔除尿管,不能自行排尿,重新置入尿管。
三天後再次拔除尿管,仍不能排尿開始。再次置入尿管,一週後排尿功能仍無恢復。
CT腰椎掃瞄正常。
三個月後可自行排尿,但有尿失禁,不能自行排便。
一年後,排尿功能恢復,但排便困難依靠人工排便。
肌電圖檢查表現為S2-5神經傳導及誘發電位振幅異常。
經醫學會鑑定認為,病人出現的馬尾綜合症為椎管內麻醉併發症,但本例病人在應用利多卡因後麻醉平面已滿足手術需要時,施麻者仍採用3%氯普魯卡因泵入,缺乏用藥依據,是造成馬尾綜合症的可能原因,因此定為四級醫療事故。
3% chloroprocaine 因為硬膜外阻滯發生蜘蛛網膜注射,可並發神經毒性,其中的症狀包括馬尾綜合症,80年代已經不再使用,也排除使用於腰麻,個人也沒有使用經驗; 近年改變製劑為 2-chloroprocaine preserve-free,又開始使用於門診手術的腰麻,不知上述病例使用的是哪一種? 在文獻上找不到純硬膜外並發馬尾綜合症可以完全歸咎於局麻毒性,多數是腰硬聯合,或者有蜘蛛網膜下腔滲漏,所以基本上還是spinal anesthesia,在這個病人,給予2% lidocaine 10ml 後,沒有測平面,繼續給予chloroprocaine 10m/h, 30min, 約 5 ml 的額外量,平面達T2,是不是有這個可能性,也發生了蜘蛛網膜下腔滲漏?支持這個臆測的另一個理由是神經缺損範圍在S2~5,一般硬膜外的sacral distribution效果較差,局麻藥物只在硬膜外腔擴散浸潤到sacral nerve的機會比起透過滲漏至蜘蛛網膜下腔的可能性來的小。
硬膜外的用藥,無須兩種局麻藥物並用,這種習慣只有在此地看得到,會不會這樣增加椎內阻滯的神經併發症呢?目前無法斷言,唯有累積夠多的案例,才能有比較清晰的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