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硬聯合穿刺的技術困難
腰硬聯合有其優點,但也有其缺憾,整體來說,一點穿刺與兩點穿刺,各有其利弊,臨床運用需個別差異考量,靈活不拘一格。
選擇L3-4,行CSEA,進針一半左右遇骨質,稍改變進針方向,略作調整後獲得突破感,注射器推帶空氣的生理鹽水無阻力,遂插入腰麻針,但過了硬膜外針後卻有頂到骨質的感覺,無法繼續進針。回抽也無腦脊液流出。以為是進針方向過偏,於是又退針,調整方向,再次獲得突破感,但腰麻針還是無法進入,此後又反覆從幾個方向調整,均可獲得硬膜外的突破感,但腰麻針就是無法進針。於是主任只好親自上台了。主任試了幾次以後結果也還是一樣,於是決定改L2-3進針。可是同樣的問題再次發生了!連續試了幾次以後,只好放棄腰麻,予置入硬膜外導管,留置4cm,
「獲得硬膜外的突破感,但腰麻針就是無法進針」,在腰硬聯合麻醉時,偶可碰到,印象中還有一定比例!因條件所限,沒法做影像學追蹤。遇到這種情況,一部分病例重新行硬膜外穿刺後,腰麻針可順利進入,腦脊液通暢;一部分病例放棄腰麻,直接放置硬膜外導管,此時有的置硬膜外導管通暢,有的置管受阻或無法置管。
對於上述情況,只能根據解剖做各種猜測:硬膜外穿刺針偏移正中位。
此問題一再有戰友提問,且是本檔目的第二個問題,沒有影像,就貼一張圖給您參考。
同時可以參考風雨同版主的舊帖 - [每週一問]NO.24- reasons for failure to obtain CSF when performing 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anesthes
A 腰針太短,根據研究最長要突出1.9公分才能達到蜘蛛網膜下腔,故早期太短的腰針基本上已經遭到淘汰,B 穿刺角度偏離正中線,致使腰針與脊膜囊成切線角度,無法進入蜘蛛網膜下腔 ,C 硬針朝頭位角度太陡,一樣也是使腰針突出的長度相對太短,D 腰針太盹,致使無法穿破硬膜成帳篷效應(tenting)。
本例腰針無法進針,前端似乎碰到骨頭,有可能是D的變型,即穿破前後硬膜,進入前腔室,此時若回抽少許,也許會有脊髓液流出,此例沒有,可能與椎間盤突出造成椎管狹窄有關。
有關影像學的判讀與分析,同意岳博士的說法,T2-3的異常影像,是血腫的可能性太低,不管是水腫或腦脊液,與並發術後神經症狀,無法有確切關聯,但是,反覆多部位
,多次穿刺,硬膜外置管,留管等動作,或者截石位本身,就都有可能惡化原有的椎盤壓迫症狀。
橫軸位,術前的影像,與後續的症狀與治療結果報告,應該可以引起後續更多的討論。
轉載lipnar觀點:
我自己的操作,在剛上手的時候,腰硬很多時候遇到的問題,三條:
1 內針穿不到,就是樓主的問題
2 給完脊麻藥,管子置不進去
3 給完脊麻藥,置管子直接入血
以上三條,是新手大多遇到的。還有一種現象樓上有提到,不是穿歪了,而是在穿刺徑線上,硬膜距離黃韌帶內表面有一定的距離,甚至超過10mm(內針完全頂出去前段的長度大約不到15mm),這時候內針尖沒有足夠的距離和力量穿透硬膜,表現是內針全進去了,有彈性向外頂,這時候需要謹慎的推進硬膜外針3-5mm,然後就好。
早期我對以上三條很惱火,因為病人大多是認識的,我又是老醫生,不好重複穿刺,也不好換人,當然改成硬膜外,也是很多時候效果不夠理想,比不上腰麻啊,有的手術不放管子又不夠合適。。。
所以我自己改了下辦法,簡單說,大家接受度如何,自己掌握吧。
硬膜外選擇手術合適間隙穿刺,然後置管子,這一步比起單點腰硬來說,是降低難度的,而且有充分時間放管子看是不是到位,沒有位置限制,硬膜外的位置也足夠合理,比如L1-2,T11-12等等。
管子放好,L3-4或者L2-3用內針直接打腰麻,這個以前帖子有介紹,如此操作是費了點事,但是降低了操作難度,最主要的是操作確定性增加了,不會出現上述三條中的後兩條,至於穿刺水平,慢慢會穿的很好,很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