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麻醉

Anesthesia,Joyful Life
gravatar

腰麻二三事 - 神經損傷,兼論神經毒性

0.75%布比卡因引發嚴重神經損傷的來龍去脈

緣起:

一個話題:關於重比重腰麻液中糖濃度的問題。

一篇論文:警惕高濃度(0.75%)布比卡因腰-硬聯合麻醉剖宮產術致脊神經損害 

補充闕漏的病史資料如下:(原始資料來自山東論壇的轉帖


病例資料簡介如下:
病例1, 馮xx 女性 25歲, 妊娠42 周 疑胎膜早破, 於2004,12,07 行剖腹產術. 下午3 :25 pm,,側臥位, 經L2-L3 間隙行 腰-硬聯合麻醉.,腰-硬聯合針進入蛛膜下腔後注入0.75%布比卡因 1.0 ml , 注入速度約25 秒 , 麻醉平面T10.。 麻醉過程順利, 術中病人情況良好, 取出一女活嬰. 術後常規行術後PCA鎮痛2 天 (首量:嗎啡2mg + NS 5ml, , 維持量: 嗎啡3mg/ 天 + 0.125%布比卡因 50 ml / 24h.).;術後第一天病人曾訴雙下肢無力,被認為術後鎮痛之因, 第三天檢查發現雙下肢癱瘓 , 肌力,肌張力及膝腱反射消失, 肛反射消失. 截癱平面L2,。 MRI檢查未見脊髓神經異常. 診斷為:腰麻後脊神經損傷, 雙下肢截癱, 局麻藥物毒性損害?.即行針對神經損傷的治療(激素,脫水及神經修復治療)及,康復治療等。 經上述治療後6個月病程逐漸好轉, 大小便恢復自解, 支持下可以站立,。‧治療18個月後. 雙下肢功能基本恢復,可步行,基本自理。

病例2 何xx 女性, 28 歲, 妊娠42 周, ASA-1級, 無妊高症, 要求剖腹產. 按常規L3-L4腰-硬聯合麻醉. 注入0.75% 布比卡因 1.6 ml, 速度30 秒 , 麻醉過程順利. 麻醉平面T10 – T9. 術後常規PCA鎮痛2天 (首量嗎啡1.5 mg, 維持量嗎啡3 mg + 0.125% 布比卡因50ml/24h.);術後第四天病人訴大小便失禁. 檢查發現: 會陰部感覺消失, 肛反射消失, 左下肢大腿以下, 右下肢膝以下皮膚感覺減退, 肌力降低. 截癱平面L4水平; MRI檢查未見脊髓神經及硬膜外腔異常: 診斷為: 雙下肢不全癱瘓, 脊神經損傷. 即開始治療,共55天可下床活動, 但右踝活動欠佳。 追蹤18個月. 雙下肢感覺恢復,功能基本恢復,生活基本自理。

. 病例3., 病者 羅xx, 女性, 26歲, 足月妊娠擬行剖宮產術, CSE 麻醉L2-3 椎間隙, 蛛膜下腔注入0.75% 布比卡因 1.3 ml, 注藥速度30 秒 ,留置硬外導管及術後鎮痛治療.。術後第二天發現雙下肢無力, 不能活動, 截癱平面L2水平. 大小便困難 . MRI檢查未見脊髓神經異常. 診斷為: 雙下肢完全性癱瘓, 脊神經損害. 經治療追蹤18個月至今下肢功能仍未恢復, 手杖支持僅可步行500米。.

病例4 . 病者 張xx , 24 歲 , 足月妊娠, 擬行剖宮產術, 採用CSE 麻醉, L2-3 , 注入0.75%布比卡因 1.3 ml, 注藥速度25 秒 , 留置硬外導管及術後鎮痛, 術後第二天發現雙下肢無力, 不能活動, 大小便困難, L2 以下感覺消失; MRI 檢查 未發現脊髓及神經病變; 診斷為: 雙下肢完全性癱瘓, 脊神經損害. 經積極治療8個月, 雙下肢功能逐漸恢復, 可站立及短距離步行。 追蹤18個月雙下肢功基本恢復, 僅一側踝關節功能歉佳、。.

病例5. 病者, 鄭xx 女性, 24歲, 2003年11月, 足月妊娠行剖宮產術。L2-3 椎間入,局麻藥為0.75%左旋布比卡因 2 ml, 常規留置硬外導管, 術後PCEA, 鎮痛藥用 嗎啡 6mg / + 0.125 % 布比卡因 100ml (48 h); 另加嘔必停1支., 術後當晚下肢"可活動? ", 第二天上午10時左右發現雙下肢無力, 不能活動. 即開始用神經營養藥物等治療, 未見好轉; MRI檢查未見脊髓及硬外腔病變徵. 術後第4天會診, 神經科診為神經損害, 截癱(L3). 並行脫水, 利尿,及康復等治療。三個月未見好轉. 病人投訴. 該例失聯糸, 未能繼續追蹤病例詳細資料省略。 


另有兩例於10天內恢復,作者將之歸類於TNS,病史並未列出。




回覆一:




陶教授已經聚焦於非規範性椎管內藥物使用(out of label use)的問題,感謝陶教授關注此一議題。傳統上注射於神經周圍的藥物是否有神經毒性,看兩個指標,一個是溶液酸鹼度ph值,一個是保存劑preservatives,希望戰友們將你們使用的嗎啡找出來,看是啥規格!

Ok, 再接續原話題。

大夥都有注意到,以上的案例不只是單純的0.75%bupivacaine腰麻,還包括

1. 腰硬聯合阻滯硬
2. 使用PCEA連續硬脊膜術後陣痛,藥物有morphine與bupivacaine
3. 有一例使用嘔必停Tropisetron於止痛溶液中

所以,將神經損傷歸諸於0.75%Bupivacaine,並不公允。應檢視並討論各個環節的可能性。

作者將兩例輕症,列入TNS,是有爭議的,原始1990開始報導的個案是使用TRI transient radicular irritating 這個名詞,特點有三:

1.發生於腰麻消退神經功能恢復後,於後背,或臀部疼痛,可放射性至下肢。
2.無知覺,運動,反射等神經功能障礙。
3.多數於48小時痊癒,最多不超過7天,對NSAID效果佳。

因為找不到病灶與病因,因此建議改名為比較含糊其辭的transient neurologic syndrome。後來的學者將另一個局麻毒性引起的馬尾綜合徵CES,兩者並看,認為兩者應是同一病因,不同程度的臨床表現,但也有人不認同,因此,在尚未蓋棺論定前,宜分開對待,個人以為此二例初始症狀與前五例並無太大差異,應同列一起較為合適。

各位是否注意到,在描述病例時,作者對前五個嚴重病例描述使用」截癱」一詞,但在論文標題卻是使用比較中性的脊神經損傷,這就造成個人理解的困擾,截癱應該指的是paraplegia,不過推想只是用來作為症狀的描述,隨著病程的演進,肯定有不等程度的神經功能恢復,只是最後到」基本恢復」,可能是6個月至18個月之後,因此標題不用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

椎內阻滯並發截癱,甚少見,都有佔位性病灶,或其他經由MRI檢查出來的原因,如果MRI陰性,而歸罪於局麻毒性者,應該是一種除外診斷,那又是少之又少,作者也坦言,未見國內有類似的病例報告。

在這裡,再舉論壇內的案例,雖然有些病史並不完整,但總是在這有獻的資訊中,來探索可能的蛛絲馬跡。

一例難以解釋的麻醉後截癱


患者,女,25歲,診斷為「宮外孕」在聯合麻醉下行「剖腹探查術」。麻醉穿刺順利,0.75%布比卡因2ml腰麻,硬膜外共用11ml 2%利多卡因,術後鎮痛用杜冷丁150mg+氟呱利多2.5mg+0.75%布比卡因15ml+0.9%生理鹽水共計80ml,2ml/h硬外注入。手術順利,術中生命體徵平穩,腹腔出血約150ml。患者入病房後6小時能翻身,15小時後突然出現下肢完全癱瘓,肌張力0級。CT和核磁共振檢查排除硬膜外血腫。神經根損傷與該患者體徵不吻合


Xiuph提供 四例椎管內麻醉導致截癱的報告中的第三例


女性,45歲,子宮肌瘤擬行子宮切除術。術前血液常規、血凝等檢查未見任何異常,無下肢感覺運動功能異常病史,無麻醉史。L2~3腰硬聯合麻醉下手術,腰麻用0.75%布比卡因2ml,此後用2%利多卡因維持硬膜外麻醉,手術過程順利。
術 後給予硬膜外持續輸注泵止痛,100ml液體內加布比卡因150mg,芬太尼0.4 mg 和氟呱定5mg,速度2ml/h。術後第一天下肢感覺運動功能基本恢復,能在床上活動下肢,無明顯麻木感。術後第二天早(麻醉後39小時)查房時發現病人 下肢運動無力,感覺遲鈍。神經科會診診斷為橫斷性脊髓損害,損傷平面在L1水平,腦脊液檢查未見異常,CT檢查椎管內無血腫等異常。給予激素等治療未見任 何恢復,下肢感覺運動功能完全喪失,呈遲緩性截癱。轉神經科繼續治療,6個月後運動功能所恢復,下肢肌力2級,感覺功能部分恢復。1年後下肢肌力恢復到3 級,2年後在扶持下可蹣跚步行,感覺功能基本恢復。期間曾發生多次尿血,可能為長期導尿致泌尿系統炎症。


出自山東麻醉論壇,原始帖連結失效,轉貼於下:


女性,40歲,子宮切除術,腰麻硬膜外聯合麻醉,0.75%布比卡因2ml,然後硬膜外利多卡因每次5ml共15ml,穿刺過程沒有任何神經刺激的表現,麻醉過程正常,效果滿意,手術1小時。手術後3小時麻醉恢復,沒有下肢麻木等問題。因病人臥床沒有注意其運動功能恢復情況。術後第二天病人能下床,但下肢無力。第三天出現下肢運動功能減退,肌力3級,雙側對稱,ct檢查沒有任何血腫等壓迫,腦脊液檢查細胞數310,清涼、壓力不高,神經內科意見為急性神經炎,給予相應治療,無改善。5天時雙下肢全癱,橫斷性感覺運動功能消失,腦脊液檢查正常。核磁共振檢查脊髓無異常。繼續神經內科治療25天開始恢復感覺,運動功能逐漸恢復,目前為60天,病人已經能夠下床扶拐行走。病人在手術前1個月曾患有「感冒 」,沒有其他神經疾病歷史。

『補充病史』:出問題後大小便異常,插導尿管解決 ,但在20天左右恢復.
『補充病史』:最後病人完全康復出院
回覆二


感謝lxfgm戰友精湛的點評,讓我們開闊增進跨領域的知識,期待能繼續給我們指教,感恩啦!

preservatives 與 pH值大家會這麼在乎,不得不提氯普魯卡因 2-CP這個藥物,這個與lidocaine同為神經毒性最有相關的局麻藥。在麻醉史中,氯普魯卡因製劑有幾次延革,剛開始於1952年使用是結晶體,沒有保存劑的問題,於1956改為溶液,以鹽酸調pH值至3左右,以增加穩定性,商品名為Nesacaine;1967年開始添加抗氧化劑亞硫酸鹽與防腐劑對羥基苯甲酸甲酯Ethyl Hydroxybenzoate,1971年以後移除ethyl hydroxybenzoate,更名為Nesacaine-CE。

在1980年及之後相繼出現神經毒性病例(9例)的報導。這些病例多是女性,在硬膜外阻滯下無痛分娩術或輸卵管結紮術,均是硬膜外用藥不慎將大量(10~24ml)2%~3% CP誤注入蛛網膜下隙,造成廣泛地或全脊髓麻醉,在病人從廣泛或全脊麻中恢復(1.5~3h)後,所有病人有或輕或重的低位脊神經功能障礙:下肢無力、異感、骶部痛、大小便排出困難、會陰麻木、性交無感覺,持續時間4月~4年。

是不是跟以上的病例表現極端相似啊

首先被質疑的就是pH值,第二個被質疑的就是,亞硫酸鹽,儘管後續的動物實驗並不一致,無法證明這就是罪魁禍首,但也成了後來椎內用藥的兩個禁忌,pH值,與保存劑。

那保存劑,會不會是個問題呢?沒有人可以打包票,這也就是preservatives-free製劑的由來。不過由一篇癌症病患長期使用脊髓內嗎啡的病理研究報告(1992),雖然有『大量』的保存劑(sodium bisulfite and EDTA)進入髓內,但組織學上找不到有神經傷害的證據。再早一篇1987年,使用phenol and formaldehyde為保存劑的研究,則有燒灼痛,定向與意識混亂的不良作用。

我們在本地使用的morphine hydrochloride,10 mg/ml, 褐色避光安培包裝,如下圖,藥品統一由官方的藥管局轄下的工廠製造,諮詢過藥局人員,他也說不含其它添加物,不過由其保存期限二年來看,個人對這一點有點存疑,根據本地發行的藥典查詢,多數藥物不會刻意標示添加的保存劑,只有在nalbuphine,看到特別標明含有sodium metabisulfite,註明慎用於過敏體質者。

Ok,再轉回第二帖貼出的三個病例,這三個病例的共通點(MRI當然都要是陰性的):
1.  女性,其中一位是孕婦
2.  都使用腰硬聯合阻滯
3.  兩例使用術後止痛泵,bupivaaine +fentanyl or merperidine +氟呱定 or氟呱利多 (混合用藥)
4.  使用的藥物劑量偏大,bupivacine 15 mg, 再加11-15ml不等的2%利多。

談到這裡,是否整個影像就慢慢的,隱隱約約,有點拼湊出來的味道?! 



回覆三




lijing0035 wrote:
somnolent戰友求同的分析方法讓我們確實嗅出了一點味道。但是本人有個疑惑:上述病例描述中的另一個共同點——"截癱"平面基本出現在穿刺點及以下平面,而未出現在穿刺點以上,為什麼?不管是誤注蛛網膜下腔,還是硬膜外鎮痛泵的使用,以及偏大劑量的用藥,產生的只是低位脊神經的功能障礙,而並未引起在麻醉作用範圍內的穿刺點以上平面的脊神經功能障礙(產科麻醉硬膜外向上即向頭側置管更多見)。重力原因?比重原因?不足以解釋。懇請解疑釋惑。


如果您有嗅出一點端倪,一定知道我們的懷疑是指向『馬尾綜合徵』,而欲歸諸於局麻藥的神經毒性傷害,必定指的是脊髓內麻醉(spinal anesthesia),而不是硬膜外麻醉(epidural anestheisa);其次,除了連續脊麻是低位麻醉,不均勻分佈外,腰麻一般的特性是先阻滯後消退的特性,應該可以解釋您的疑惑。


月之父 wrote:
學習了!各位說得很好,本人提幾個問題。
1 我的概念中只有蛛網膜下用藥才需要特別關注防腐劑的問題,這個早有定論,硬膜外呢?
2 藥物的ph問題在硬膜外術後鎮痛時有必要關注嗎?因為大家都會用較多的生理鹽水去稀釋藥物的。
3 我們常用的芬太尼是否可用於蛛網膜下?
再次同意硬膜外不是垃圾桶,別什麼都往裡加,我現在連腎上腺素都完全不用。


1.硬膜外的藥物有機會進入到蜘蛛網膜下腔,故藥物的規格要求應該比照辦理。

2.pH值是指脊麻的藥物要求。

3.可以的!


【通用名稱】
FENTANYL CITRATE PRESERVATIVE FREE
【劑  型】
INJECTABLE; INJECTION
【規  格】
EQ 0.05MG BASE/ML
【活性成份】
FENTANYL CITRATE
【基本藥物】
不詳


什麼藥物可以使用於鞘內注射呢?弔詭的是,除了一開始就是鞘內專用的藥物,有作動物實驗來保證其安全性外,其餘後來半路殺出來『參一腳』的out of label use drugs,都是先斬後奏,先有臨床的使用經驗,而動物的實驗反而顯得不是那麼的在乎了!看下圖,morphine 是唯一經過廣泛研究可以安全使用於鞘內的藥物,其餘常常合併局麻藥物使用於鞘內的opioid,如fentanyl sufentanyl ,都是靠臨床累積的經驗來判讀其安全性。

+代表支持有神經毒性,-不支持有神經毒性,+-無定論, NA 沒有研究 





回覆四:




依據文獻上的報導,椎管內阻滯造成馬尾綜合徵,依可能性大小依序有以下幾種情況:

1.連續性脊麻continuous spinal anesthesia,尤其是使用Lidocaine。
2.意外於蜘蛛網膜下腔注入大量局麻藥物inadvent subarachnoid injection of local anesathetics。
3.硬膜外麻醉,但於操作中有硬膜外膜穿破者。
4.腰硬聯合阻滯且曾於硬膜外給予pop-up的局麻藥物,或者使用PCEA作為術後鎮痛術。
5.單一腰麻劑量。

前兩者情況較無爭議,因為符合暴露於過高劑量,過久時間,這個可造成神經毒性的原則。第三個情況也勉強可以看成第二種情況的變型;至於第四個情況,則本帖目所舉的例子,大部分屬之,尤其是個人舉論壇中的三個案例,腰麻劑量都偏大(bupivacaine 15 mg),但在一個術式時間不是很長的情況下,居然還另外追加硬膜外Lidocaine 11-15 ml,暗示局麻藥可能分佈不均,若再有蜘蛛網膜下滲漏,那造成神經毒性也不是不能聯想。

第五個,個人只願意視它為特例idiopathic,是不是有我們不知道的因素牽扯於內?這也就要談到最後一個可能性,污染。1947年,兩個病人(Woolley and Roe) 接 受spinal anesthesia造成截癱,成了『局麻神經毒性』的一個歷史典型公案。調查的結果指向,消毒藥瓶的phenol污染了局麻藥物,另外1990年另一篇報告,重新檢視當年的證據,懷疑消毒鍋內的酸性物質可能污染了注射器具,這也是後來發生普魯卡因案時,各方檢視的重點。因此,文獻上單一腰麻劑量造成的馬尾綜合徵個案報告,每一個都要自清,聲明不會有污染的問題,包括皮膚消毒等細節,都要清楚交待。

本話題到這裡就告一段落,文獻上有關馬尾綜合徵都是個案報告,只能憑空推測可能的原因,在每一個可能出錯的環節,來思索如何避免這樣的嚴重後果。

Related Posts :



日曆

追蹤者

標籤

H1N1 (21) 休閒 (16) 單車 (8) 重症 (6) ARDS (5) spinal anesthesia (5) cesarean section (4) epidural anesthesia (4) iphone (4) local toxicity (4) noncardiac surgery (4) pain (4) pregnancy (4) steroid (4) trauma (4) 中毒 (4) 補液 (4) 評估 (4) Heart failure (3) antibiotics (3) cardiac arrest (3) intubation (3) 全脊麻 (3) CICV (2) Chlorhexidine (2) ECMO (2) PONV (2) SSI (2) Vertebroplasty (2) atrial fibrillation (2) blindness (2) damage control (2) evaluation (2) fluid responsiveness (2) hypertension (2) hypothermia (2) hypoxemia (2) jb (2) local anesthetics (2) propofol (2) rhabdomyolysis (2) sepsis (2) 插管 (2) 旅遊 (2) 肺栓塞 (2) 運動 (2) 過敏 (2) AKI (1) Bell's palsy (1) CAP (1) CCO (1) CNS stimulant (1) Cerebral edema (1) Cricothyrotomy (1) Cytokine storm (1) DKA (1) ED95 (1) Guillain-Barré syndrome (1)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1) Inbutation (1) LLLT (1) Naloxone (1) O3 (1) One Lung (1) PCR (1) PNI (1) PPCM (1) Pneumonia (1) TBI (1) TEE (1) TKA (1) TRALI (1) Tramadol (1) air embolism (1) amniotic fluid embolism (1) anaphylaxis (1) aneurysm (1) ant. spinal a syndrome (1) antagonism (1) anticoagulant (1) carcinoid (1) cardiac (1) cardiac output (1) chips (1) citosol (1) coronary spasm (1) crush injury (1) cyanide (1) density (1) dexamethasone (1) digoxin (1) diuresis (1) dopamine (1) double lumen (1) drugs (1) dural puncture (1) earthquake (1) echo (1) endoscopy (1) etomidate (1) evaluatin (1) fluid resuscitation (1) guideline (1) hyperthermia (1) induction (1) intravenous anesthesia (1) ketamine (1) liposuction (1) loss resistance (1) massive transfusion (1) morbid obesity (1) muscle relaxant (1) narcotics (1) nerve injury (1) neuroprotection (1) neurotoxicity (1) obstetics (1) obstetrics (1) paraplegia (1) paresthesia (1) peramivir (1) peridural hematoma (1) perioperative fluid (1) perioperative medicine (1) pneumocephalus (1) postpartum angiopathy (1) procalcitonin (1) psvt (1) pulmonary edema (1) puncture site (1) rFVIIa (1) radiaion (1) rate control (1) reversible cerebral vasoconstriction syndrome (1) ritalin (1) sedation (1) shock (1) spinal cord injury (1)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1) spinal injury (1) stellate ganglion block (1) svv (1) test dose (1) thrombocytopenia (1) transforaminal block (1) transfusion (1) vaccination (1) volume therapy (1) zanamivir (1) 京阪神 (1) 住宿 (1) 保險 (1) 北京 (1) 國小 (1) 國文 (1) 房顫, Cardioversion (1) 抗凝 (1) 授權 (1) 教育 (1) 新世紀黎 (1) 新聞 (1) 旅游 (1) 日月潭 (1) 日本 (1) 普台 (1) 曼陀羅 (1) 氣道 (1) 水果 (1) 法律 (1) 異丙酚 (1) 百草枯 (1) 硬膜下 (1) 禁食 (1) 笑果 (1) 統計 (1) 美食 (1) 肌間溝 (1) 肥胖 (1) 脂肪栓塞 (1) 脊髓前動脈綜合征 (1) 腰硬聯合 (1) 雲品 (1) 電影 (1) 頸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