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人進行非心臟病手術的評估
患者,男性 80歲,以「慢性結石性膽囊炎急性發作」診斷收住,入院後的查體除了腹部的陽性體徵外,還能聽到心律不齊。隧做了個動態心電圖:頻發的室性早搏,二三聯律,偶發的室上性早搏。竇性心律最快120次/分,最慢60/分,平均80次/分。平時沒有心悸,心慌氣短的症狀,每天早上去早市買菜能夠步行 40min-1h,擬行LC在做圍手術期準備的時候我請了心內科和麻醉科的醫生。心內科醫生給的意見:診斷:心律失常-頻發室早。建議:進一步檢查T3 T4 TSH水平,做雙側經動脈B超尋找冠心病的證據。口服美托洛爾12.5Mg Bid 單硝酸異山梨脂30Mg,穩心顆粒(這藥我到現在都不知道作用機制,拿著說明書看了3遍只知道它是中藥)3g tid治療後複查動態心電圖。麻醉科意見:患者可以施行麻醉,待心臟情況穩定後施行麻醉。
五月的天空戰友的討論已到尾聲,陶教授說得非常的好,已就臨床實務方面的重點,一一點到,我就狗尾續貂,說一點紙上談兵的事。
個人認為當初會診時,麻醉科醫師回覆會診意見有點簡略,我認為應該包含幾個重點:
1.心血管危險指數cardiac risk index.
2.是否需要心內科會診。
3.會診要項,如,是否需作心臟超聲波(看瓣膜或左心功能),或非侵犯性耐受試驗non-invasive stress test,以初步排除或確診缺血性心臟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
而 心內科醫師的會診,因為沒有具體會診需求,只含糊說要查T3, T4,好像有點雞同鴨講,外科醫師術前會診心內,擺明就是要作術前心臟功能評估preoperative cardiac evaluation,而此專題的臨床指引guideline,就是美國心臟協會AHA/ACC 所制定的,那是心臟內科的專業啊,麻醉科醫師雖然也知道這個指引,但只知粗枝,不知細葉,很多心臟內科專業的細節,唯有心內醫師才能拿捏,斟酌。
根據AHA/ACC 2007年最新的guideline cookbook 來指引這個病人的術前評估。
兩個層面,三個面向需考慮
1. 風險分級 risk stratification
2. 修正降低風險機率 risk modification
第一層面,風險分級需考慮:
A. 病人風險分級 patient's risk
a. 活躍性心臟疾病(高風險)
b. 病人風險因子指數(中風險)
c. 低風險(同舊版),cardiac rhythm other than sinus
B. 手術風險分級 Surgical's risk
C. 心肺耐受能力 Functional capacity (4 Mets 以下為耐受力差)
第二個層面,降低風險的手段有:
I.Beta 阻斷劑
II. statin
III. alfa-2 agonist
這個病人總體而言,其心肺耐受能力不差(應該大於4 Mets),大約可以初步估計整體心血管風險不高。而按部就班,依照cookbook step by step 來看,
第一步,是否為急診手術?這個沒有問題,
第 二步,是否有活躍性心臟病?這裡出現疑問,symtompatic ventricular arrhythmia,是否符合這個病人的要件?!他是頻發室早,依據1977年goldman 的 cardiac risk index, 一分鐘超過5個心室早博,就得7分,風險分類就屬II,機率就達7%,而1999年Dr. Lee的revised cardiac risk index,也就是AHA/ACC 舊版中的 intermediated patient risk 改成新版的 patient risk factors,即History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 congestion heart failure, strok, renal insufficientcy,DM,需至少有兩個危險因子,才能達到7%的風險機率,由此來看,還是要回歸它是否有潛在性的缺血性心臟疾病來思考才合 理,而這裡就是我先早提到所謂『心臟內科專業細節』的部份,心內科醫師應該為我們解答這個疑問。
第三步,是否為低風險手術?
這裡也有一個疑問,腹腔鏡手術,是屬於中風險(intraperitoneal operation)還是低風險(endoscopic procedure)? 個人覺得既是進入腹腔,又是內視鏡手術,應以較高一級風險看待,但不管如何,不會影響最後的流程走向。
第四步,是否大於等於4 Mets的心肺耐受力?答案,是,流程就結束,可以直接手術。
所 以,關鍵在於第二步,懷疑缺血性心臟病,不是作頸動脈B超,而是要作非侵犯性耐受試驗non-invasive stress test,心臟科醫師應該知道這個順序;如果無法耐受運動心電圖,可以作dobutamine stree echocardiographic or radionuclide image,在這裡想請教陶教授,後者在國內很少作,在國外的情形呢?如果一個病人術前評估需要作耐受試驗,但因疾病關係如腳傷,麻醉科醫師可以要求心內 醫師作這方面的檢查嗎?
至於樓上討論到冠造的問題angioplasty, or 施放支架,除非在第二步驟的耐受試驗有所發現,否則在這個病人沒有這樣的考量。
個人認為當初會診時,麻醉科醫師回覆會診意見有點簡略,我認為應該包含幾個重點:
1.心血管危險指數cardiac risk index.
2.是否需要心內科會診。
3.會診要項,如,是否需作心臟超聲波(看瓣膜或左心功能),或非侵犯性耐受試驗non-invasive stress test,以初步排除或確診缺血性心臟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
而 心內科醫師的會診,因為沒有具體會診需求,只含糊說要查T3, T4,好像有點雞同鴨講,外科醫師術前會診心內,擺明就是要作術前心臟功能評估preoperative cardiac evaluation,而此專題的臨床指引guideline,就是美國心臟協會AHA/ACC 所制定的,那是心臟內科的專業啊,麻醉科醫師雖然也知道這個指引,但只知粗枝,不知細葉,很多心臟內科專業的細節,唯有心內醫師才能拿捏,斟酌。
根據AHA/ACC 2007年最新的guideline cookbook 來指引這個病人的術前評估。
兩個層面,三個面向需考慮
1. 風險分級 risk stratification
2. 修正降低風險機率 risk modification
第一層面,風險分級需考慮:
A. 病人風險分級 patient's risk
a. 活躍性心臟疾病(高風險)
b. 病人風險因子指數(中風險)
c. 低風險(同舊版),cardiac rhythm other than sinus
B. 手術風險分級 Surgical's risk
C. 心肺耐受能力 Functional capacity (4 Mets 以下為耐受力差)
第二個層面,降低風險的手段有:
I.Beta 阻斷劑
II. statin
III. alfa-2 agonist
這個病人總體而言,其心肺耐受能力不差(應該大於4 Mets),大約可以初步估計整體心血管風險不高。而按部就班,依照cookbook step by step 來看,
第一步,是否為急診手術?這個沒有問題,
第 二步,是否有活躍性心臟病?這裡出現疑問,symtompatic ventricular arrhythmia,是否符合這個病人的要件?!他是頻發室早,依據1977年goldman 的 cardiac risk index, 一分鐘超過5個心室早博,就得7分,風險分類就屬II,機率就達7%,而1999年Dr. Lee的revised cardiac risk index,也就是AHA/ACC 舊版中的 intermediated patient risk 改成新版的 patient risk factors,即History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 congestion heart failure, strok, renal insufficientcy,DM,需至少有兩個危險因子,才能達到7%的風險機率,由此來看,還是要回歸它是否有潛在性的缺血性心臟疾病來思考才合 理,而這裡就是我先早提到所謂『心臟內科專業細節』的部份,心內科醫師應該為我們解答這個疑問。
第三步,是否為低風險手術?
這裡也有一個疑問,腹腔鏡手術,是屬於中風險(intraperitoneal operation)還是低風險(endoscopic procedure)? 個人覺得既是進入腹腔,又是內視鏡手術,應以較高一級風險看待,但不管如何,不會影響最後的流程走向。
第四步,是否大於等於4 Mets的心肺耐受力?答案,是,流程就結束,可以直接手術。
所 以,關鍵在於第二步,懷疑缺血性心臟病,不是作頸動脈B超,而是要作非侵犯性耐受試驗non-invasive stress test,心臟科醫師應該知道這個順序;如果無法耐受運動心電圖,可以作dobutamine stree echocardiographic or radionuclide image,在這裡想請教陶教授,後者在國內很少作,在國外的情形呢?如果一個病人術前評估需要作耐受試驗,但因疾病關係如腳傷,麻醉科醫師可以要求心內 醫師作這方面的檢查嗎?
至於樓上討論到冠造的問題angioplasty, or 施放支架,除非在第二步驟的耐受試驗有所發現,否則在這個病人沒有這樣的考量。
texasmousedoc:
我在當住院醫生時第一年(1999)時,曾在心內科輪轉。當時幾乎每天收到外科或麻醉會診,讓我們為病人手術 「清關」 ( Clear the patient for surgery )。心內科如果在病歷上寫 ..... patient cleared for surgery,外科和麻醉喜形於色:有人開綠燈,擔責任了。
當時的心內科主任帶我們看病人,也說了很多理論,但為了我們好記,給我們幾個概念:
高風險病人,低風險手術:做!(如確診冠心病,但只是局麻下白內障)
低風險病人,高風險手術:做! (如年輕力壯患者,行開顱,開胸等)
高風險病人,高風險手術:急診-做(但採取保護措施-beta blocker,有創測壓等);非急診:優化再做(藥物調控,支架等)。
這三句話雖然簡單,但基本概括了臨床實用的本質。後來我們在複習 ABA 口試時,這個觀念繼續得到了強化。
自從 beta blocker 廣泛認知以來,我們已經很少請心內科 clear the patient 了。外科已經意識到,如果手術不急,病人有症狀,讓他先看看心內科,為病人好,也為自己好。
請大家注意,本帖的原意是問,普通病人,術前篩選式的檢查,有沒有意義?如果病人真的有症狀,就要針對病情和手術大小,進行必要檢查,作出相應決定了。
有戰友問我,普通手術術前是否常規做頸部超聲(有人術後中風)?
我的回答是不用。頸動脈內膜切除,是為了降低病人有中風的危險,和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但沒有證據表明 「預防性」 內膜切除能能減少普通手術病人的併發症發生率。
我在上面談到,如果非急診,病人可能行支架,但這種 「想當然」 的做法,實際上2004年新英格蘭雜誌研究表明是無效的(http://content.nejm.org/cgi/content/short/351/27/2795 ),只是這樣提,似乎合乎邏輯,或許能減少一些風險。
在實際工作(和 ABA 口試思路準備中),我們可以請心內科看,但心內科已經很少手術前為病人行 「再血管化」 手術或操作了。倒是 beta blockers 反覆被證明是對病人有利的。他們的優化主要是利尿,控制心率等。
總之,冠狀血管或腦血管手術,主要是防止其自身的併發症,改善病人生活質量,不是為其他手術掃清道路。
我想即使在美國,這樣的問題也是因各醫院情況不同而定。大家可以根據自身情況,綜合考慮。
不知 somnolent 有什麼更好的理論依據。
回覆二:
沒有,我也是看2007年的AHA/ACC指引,大原則就是,不要為了降低圍術期風險而預防性實施再血管化 revascularization。病人是否要再血管化,完全回歸心內科的指征(Indications for CABG or PCI),2007年對於術前再血管化的建議,完全抄自它年ACC/AHA 2004 Guideline Update fo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
如Level I class A 建議:
1.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before noncardiac
surgery is useful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who have significant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Level of Evidence: A)
(有臨床意義的左主冠脈阻塞)
2.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before noncardiac
surgery is useful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who have 3-vessel disease. (Survival benefit is
greater when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is
less than 0.50.) (Level of Evidence: A)
(3條血管冠心病,尤其是EF<50%)
3.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before noncardiac
surgery is useful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who have 2-vessel disease with significant proximal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stenosis and either
ejection fraction less than 0.50 or demonstrable
ischemia on noninvasive testing. (Level of Evidence:A)
(2條血管冠心病,合併有意義的左前降之近側阻塞或
EF<50%)
4.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before noncardiac
surgery is recommended for patients with highrisk
unstable angina or 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Level of
Evidence: A)
(高危險不穩定心絞痛,或非ST段抬高心梗)
5.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before noncardiac
surgery is recommended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elevation MI. (Level of Evidence: A)
(急性ST抬高性心梗)
不建議事項:
It is not recommended that routine prophylactic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be performed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before noncardiac surgery. (Level of Evidence:A)
(不建議對穩定性冠心患者實施常規再血管化)
參考文獻: 2007 guideline
現成的簡報:2007AHA/ACC